人工智能创造学

图片235
试题134
  • 合作院校

    北京邮电大学

  • I S B N

    978-7-901064-83-6

  • 主 编

    肖立 潘必韬 李永啸 门爱东

  • 出版时间

    2025年09月

  • 出 版 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 状 态

    上市销售

随着AI生成技术飞速发展,其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艺术创造领域。本书将系统介绍生成式AI领域的应用。首先本书从深度生成模型出发,介绍AI在深度生成模型的最新进展,接下来本书从视觉生成和序列生成的不同方向,介绍生成式AI的通用模型方法。围绕最新的大模型技术,本书将增加语言、视觉及代码生成大模型。本书进一步介绍文艺创作、工业设计、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中的一些AI生成前沿技术和进展,以及AI在元宇宙中的发展及应用。本书可以作为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相关课程的教材。

主编简介

肖立,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北京邮电大学特聘研究员、博导,长期从事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数据建模仿真研究,提出多尺度建模、多层GCN聚合、多任务排斥学习等新方法,发表Science,MedIA,TMI,IJCAI等国际高影响力期刊/会议论文40余篇,主持研发多个智能计算系统并集成进入国际通用应用软件平台,被数以万计机构使用。

潘必韬,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特聘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光交换网络架构、基于FPGA的网络接口设计及高速控制、软件定义智慧光网络,以及光交换加速的分布式机器学习等,在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主持)以及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主研)。他围绕网络光交换相关方向已发表S(I期刊/会议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10篇,多次在国际会义上做学术报告与Demo展示(包括 ECOC,OFC,OECC,PSC等),第一作者发表了Post Deadline Paper一篇,并在ACP2022做了受邀报告。他同时还担任IEEE JSAC、IEEE/OSA JOCN、IEEE PTL、Nature LSA等国际顶级期刊审稿人。

李永啸,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特聘副研究员,自适应工程实验室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能源,医学成像与引力探测。代表性工作包括廓明成像技术、去中心化电力网络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引力探测技术。博士毕业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工程系,专攻双光子显微镜。博士后在美国洛克菲勒大学进行神经成像方面的科研训练。本科与研究生分别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与北京大学应用电子工程系。目前的研究兴趣主要围绕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的各类微型网络以及商业服务进行。

门爱东,博士,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智能媒体计算教研中心责任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广播电视分会常务委员和消费电子分会委员。研究领域是深度学习(AI)、图像和音视频处理、数字广播、多媒体通信等,完成几十项国家、省部和企业科研项目,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几十项,发表学术论文两百余篇,出版专著或教材多部。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等。讲授过本科和研究生《数字信号处理》《电视学基础》《数字图像处理》《现代音视频技术讲座》《数字视频通信》和《深度学习与数字视频》等课程,曾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北京市青年学术带头人”,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等。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 “扫一扫” 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